歡迎訪問《別有病》網站

bybcn
別有病首頁>>網評>> 事件>> 中國老癡發(fā)病有地域差異

中國老癡發(fā)病有地域差異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2-7-5 00:01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北方多于南方 沿海高于內陸,老癡發(fā)病有地域差異

  受訪專家:

  京大學第一醫(y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yī)師 孫永安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yī)師 王 瑾
  本報記者 李珍玉
  《生命時報》 2022-06-21 第1616期 第1版


  阿爾茨海默病已成為世界第四大疾病死因、我國居民的第五大死亡原因,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了巨大負擔。作為阿爾茨海默病最多的國家,該病的發(fā)生是否有人群、地域特征,是醫(yī)學家們一直在研究的方向。日前,由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瑞金醫(yī)院王剛教授牽頭,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周脈耕研究員、復旦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王穎教授、上海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李春波教授協助完成的《2022中國阿爾茨海默病研究報告》(下稱《報告》)在《英國醫(yī)學雜志·綜合精神醫(yī)學》上正式發(fā)布?!秷蟾妗访鞔_顯示,阿爾茨海默病在華北、東北、東南沿海地區(qū)的發(fā)病率較高。

byb.cn

  發(fā)病有三大特征,負擔日益加重

  《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有1314.4萬癡呆患者,其中63%~70%屬于阿爾茨海默病及相關癡呆患者。我國阿爾茨海默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整體高于全球水平,全球相關患病率為682.5/10萬,中國相關患病率為788.3/10萬;全球阿爾茨海默病的年齡標準化死亡率22.9/10萬,中國的年齡標準化為23.3/10萬(考慮到各地區(qū)年齡構成比不同,年齡對于阿爾茨海默病的患病率有直接影響,所以需要標準化年齡以去除干擾,文中引用《報告》的數據皆為年齡標準化后的數據)。

  幾十年來,我國阿爾茨海默病疾病負擔日益加重。與1990年相比,阿爾茨海默病從導致我國居民死亡的第十大死因,上升到了2019年的第五位;醫(yī)療支出從1990年的27名上升到2019年的15名。2015年,我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醫(yī)療支出超1.1萬億元,人均花費13萬元,預計2050年的醫(yī)療支出將接近12萬億元。此外,我國阿爾茨海默病發(fā)病還呈現以下特點:

  女性發(fā)病和死亡高于男性

  《報告》顯示,2019年,阿爾茨海默病男性患者約為485萬例,女性患者約為829萬例,女性患病人數遠高于男性。男性阿爾茨海默病及相關癡呆的死亡率為20.3/10萬,女性則為24.9/10萬。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yī)師孫永安補充道,65歲之前,早老性癡呆發(fā)病率男性高于女性;65歲以后,女性患癡呆的人數高于男性

  70~74歲增長最快

  阿爾茨海默病是年齡相關疾病,65歲以上人群的發(fā)病率約為3.4%,每增長5歲,發(fā)病率增加約1倍?!秷蟾妗凤@示,我國阿爾茨海默病及相關癡呆患病率從40歲以后開始上升,70~74歲增長最快。各年齡段中,60~69歲人群的患病率為28.9%,70~79歲為38.9%,80~89歲為25.8%。2050年,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預計將突破4000萬

  受教育時間少的人易發(fā)病

  教育程度低的人患癡呆癥的風險會增加60%。受教育時間少于6年的人群,阿爾茨海默病患病率為59.3%;受教育時間大于6年,患病率為40.7%。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yī)師王瑾補充道,目前我國癡呆患者以70~80歲人群患病為主,就與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受教育程度不高有關。

  地域差異明顯,受多因素影響

  《報告》顯示,阿爾茨海默病患病率較高的省份集中在華北、東北和華南,主要包括河北省(928.5/10萬)、河南(889.3/10萬)、吉林省(882.4/10萬)、廣東?。?45.5/10萬)、浙江(815.6/10萬)。患病率較低的省份集中在華南、華中,如江西省(624.9/10萬)、貴州?。?78.3/10萬),山西?。?07/10萬)。首都醫(yī)科大學宣武醫(yī)院神經內科創(chuàng)新中心、國家老年疾病臨床研究中心賈建平院士團隊針對中國60歲及以上成年人癡呆和輕度認知障礙的患病率、危險因素進行研究發(fā)現,我國癡呆發(fā)病率呈現西部地區(qū)最高(患病率7.46%)、北方居中(6.25%)、南方最低(4.72%)的特點,飲食與醫(yī)療水平可能有一定關聯。

  “目前,關于阿爾茨海默病地域特點的大范圍研究仍然較少,認知還是有限的?!蓖蹊f,從有限的數據可以看出,北方地區(qū)癡呆患病率和死亡率普遍偏高,這可能與生活習慣有關。在北方人的飲食中,主食比例高,烹飪多油多鹽,偏好燒烤煎炸,而且飲酒人數較多,導致的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心腦血管病等慢性疾病患者更多,這些慢性病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危險因素。

  兩位專家表示,東南沿海地區(qū)呈現出高患病率,可能與經濟發(fā)達程度和社會老齡化有關。經濟較發(fā)達地區(qū)的人口預期壽命較長,本身與年齡相關的癡呆發(fā)病率就會升高,再加上醫(yī)療資源相對豐富,人們的早篩查、早治療意識強,社會支持更完善,治療依從性更好,病人存活期更長(一般7年左右),調查統計的患病率就可能更高。而中部相對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鄉(xiāng)村面積大,醫(yī)療資源不充足,健康意識薄弱,篩查和治療者比較少,統計的患病率可能就相對較低。

  全生命周期干預,預防癡呆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病變,起病隱匿,病程緩慢,因為腦組織病變不可逆轉,目前尚無特效藥根治,但可以通過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來減緩疾病進展。藥物主要有改善認知的膽堿酯酶抑制劑、NMDA受體拮抗劑,以及控制精神癥狀的藥物。非藥物治療則包括物理治療、運動訓練、認知訓練、營養(yǎng)治療等。孫永安說,由于阿爾茨海默病的致病機理未完全清楚,所以藥物開發(fā)不太理想,預防此時就顯得尤為重要?!秷蟾妗芳岸囗椦芯慷贾赋觯P口前移,完善全生命周期的干預、治療、康復體系應成為癡呆防治的方向。

  2021年,《柳葉刀·公共健康》上《關于癡呆的預防、干預和招呼(2020)報告》中提出,整個生命歷程中調節(jié)12個危險因素可以延緩或預防40%癡呆的發(fā)生。這些危險因素包括:受教育時間少、聽力損失、腦損傷、高血壓、糖尿病、肥胖、飲酒、吸煙、抑郁癥、社會隔離、缺乏鍛煉、空氣污染。所以孫永安建議,青少年時期就要避免受教育程度不足;中年時期要避免聽力受損、創(chuàng)傷性腦損傷、高血壓、肥胖和社會隔離。中年是預防老癡的關鍵期,從40歲開始,血管收縮壓應維持在130毫米汞柱以下;55歲以后應堅持定期體檢,做常規(guī)的記憶力檢查和癡呆簡易量表測試;45~65歲之間,要控制好體重,體重指數(BMI)保持在正常范圍內;65歲以上人群,要注意營養(yǎng)均衡,不宜過瘦,如果出現記憶力減退,要盡早去記憶門診做相關評估檢測。

  王瑾表示,目前臨床上越來越強調康復的重要性。世界衛(wèi)生組織定義,最大程度恢復患者的功能或者減輕功能障礙對患者生活的影響,從而使患者能夠回歸家庭和社會,就是康復。阿爾茨海默病的預防、治療和康復在運用方法上不是截然分開的,尤其是非藥物方式,其目的都是延緩疾病進展,維持現有認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相對穩(wěn)定。一些方法,老年人可自學使用。

  力量和平衡訓練。很多老人喜歡快走或跑步等有氧運動,但不太重視力量訓練和平衡訓練,事實上,這兩項運動對減緩大腦衰老有很大幫助??恳巫悠桨逯巍⒆颂忍嵯?、平躺臀橋、靠墻俯臥撐、靠墻半蹲等,都是不錯的訓練方式,老年人可以嘗試練習。

  記憶訓練。觀看老照片、回憶過去的事物,有助于保持長期記憶;回憶日期、重復電話號碼等可以改善短期記憶。

  認知功能訓練。老年人可以多參與閱讀、唱歌等活動,做一些益智游戲,比如紙牌、麻將、填詞游戲、五子棋、象棋等。另外,日常做好情緒管理,也有助于減少認知障礙的發(fā)生,可利用正念冥想、情緒日記等方式,紓解負面情緒。

  最后,專家提醒,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過程漫長,希望老年人能早期做好預防;即使患病了,也不必過于擔心,早診斷、早治療,堅持服藥、定期隨訪,配合非藥物治療,可以很好地延緩疾病進展。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