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類: |
全部文章 |
原創(chuàng) |
網(wǎng)評 |
視頻 |
行業(yè)新聞 |
投票調(diào)查 |
網(wǎng)友原創(chuàng) |
養(yǎng)生名人 |
有什么別有病
- 關于開展上門經(jīng)絡調(diào)理服務的通知08-02
- 2018年刮痧培訓安排03-09
- 別有病網(wǎng)高級按摩培訓安排08-02
兩餐挨得近 死亡風險高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2-12-20 00:01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一日三餐不能少 每頓間隔五小時 兩餐挨得近,死亡風險高
美國愛荷華大學、田納西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美國健康和營養(yǎng)檢查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庫中選取了24011名40歲及以上的參與者,收集了他們的進餐頻率、間隔時間、禁食等一系列數(shù)據(jù),并隨訪了15年。其中,1116人每天只吃一餐,6315人每天吃兩餐,13626人每天吃三餐,其余人每天吃四餐或更多。
第一個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就餐的時間間隔與死亡率相關。每天吃三餐的人群中,與每餐間隔在4.6~5.5小時的人相比,間隔低于4.5小時的人全因死亡風險增加17%,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增加了22%。
第二個研究結果是:一日三餐,少吃哪頓都不行。與每天吃三餐的參與者相比,吃一餐、兩餐的人,全因死亡風險分別增加了30%和7%,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83%和10%。具體來看,不吃早餐危害最大,全因死亡風險可增加11%,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增加40%;不吃午餐,兩種死亡風險分別增加12%、15%;不吃晚餐,分別增加16%、19%。研究人員認為,每天少吃一餐,意味著機體無法獲得充足的營養(yǎng),隨后常有一次能量負荷較大的進食,甚至可能是暴飲暴食,加重了糖代謝調(diào)節(jié)的負擔,長期如此便會引發(fā)健康問題。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yī)院臨床營養(yǎng)科主任醫(yī)師金暉告訴《生命時報》記者,一日三餐是最符合胰島工作節(jié)律以及胃腸排空時間的就餐頻率。兩餐間隔時間短,意味著機體近乎處于“持續(xù)進食狀態(tài)”中,需不間斷地分泌胰島素調(diào)整血糖狀態(tài),可造成胰島素敏感性受損,進而導致后續(xù)的代謝問題,這或許可解釋兩餐間隔時間與死亡率之間的關聯(lián)。此外,胃腸排空通常需要4~5小時。如果兩餐間隔時間太短,上一餐還沒完全消化,下一餐又來了,胃腸始終在不間斷地消化食物,易發(fā)生消化不良,甚至胃潰瘍、胃糜爛等問題。
一日兩餐,類似于限時進食法,屬于間歇性斷食的一種。研究主要作者、田納西大學健康科學中心預防醫(yī)學助理教授孫陽波(音譯)博士說:“間歇性斷食被廣泛認定為減重、保持代謝健康和預防疾病的方案,但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每天至少吃三頓飯以及兩餐間隔時間大于4.5小時仍是十分重要的。”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提煉的“膳食平衡準則”中,較2016版新增了“規(guī)律進餐,足量飲水”這一項,可見規(guī)律進餐的重要性。一般情況下,建議早餐在6:30~8:30,午餐以11:30~13:30為宜,晚餐宜在18:00~20:00之間,且用餐的時間最好不少于20分鐘。
金暉建議,兩餐間隔以5~6小時為宜。米、面等碳水化合物的消化時間較短,蛋白質(zhì)、脂肪等所需消化時間較長,所以每餐的飲食結構也會影響用餐時間。比如不少國人早餐只吃一碗稀飯、一個包子,碳水多、蛋白質(zhì)少,餓得也快,自然會縮短與下一餐的時間間隔。
作為三餐的開頭,早餐是最重要的。金暉提醒,牛奶、雞蛋等富含蛋白質(zhì)的食物是早餐的必備,在此基礎上可添加紅薯等雜糧,再搭配些蔬果;午餐必須要有一份肉(約一巴掌大),再吃一盤蔬菜、一拳頭大的主食;晚餐的確要吃少,如今不少人的晚餐時間都在19:00后,甚至更晚,且餐后運動量少,需適當控制主食的量。如果在兩餐之間餓了,也不必一味忍耐,可在不增加全天總熱量攝入的基礎上,喝杯無糖酸奶、吃點水果或一小把堅果墊墊肚子,只要不影響正常三餐就可以。
受訪專家: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yī)院臨床營養(yǎng)科主任醫(yī)師 金 暉
本報記者 王冰潔《生命時報》 2022-12-06 第1662期 第12版
美國愛荷華大學、田納西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美國健康和營養(yǎng)檢查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庫中選取了24011名40歲及以上的參與者,收集了他們的進餐頻率、間隔時間、禁食等一系列數(shù)據(jù),并隨訪了15年。其中,1116人每天只吃一餐,6315人每天吃兩餐,13626人每天吃三餐,其余人每天吃四餐或更多。
第一個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就餐的時間間隔與死亡率相關。每天吃三餐的人群中,與每餐間隔在4.6~5.5小時的人相比,間隔低于4.5小時的人全因死亡風險增加17%,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增加了22%。
第二個研究結果是:一日三餐,少吃哪頓都不行。與每天吃三餐的參與者相比,吃一餐、兩餐的人,全因死亡風險分別增加了30%和7%,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83%和10%。具體來看,不吃早餐危害最大,全因死亡風險可增加11%,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增加40%;不吃午餐,兩種死亡風險分別增加12%、15%;不吃晚餐,分別增加16%、19%。研究人員認為,每天少吃一餐,意味著機體無法獲得充足的營養(yǎng),隨后常有一次能量負荷較大的進食,甚至可能是暴飲暴食,加重了糖代謝調(diào)節(jié)的負擔,長期如此便會引發(fā)健康問題。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yī)院臨床營養(yǎng)科主任醫(yī)師金暉告訴《生命時報》記者,一日三餐是最符合胰島工作節(jié)律以及胃腸排空時間的就餐頻率。兩餐間隔時間短,意味著機體近乎處于“持續(xù)進食狀態(tài)”中,需不間斷地分泌胰島素調(diào)整血糖狀態(tài),可造成胰島素敏感性受損,進而導致后續(xù)的代謝問題,這或許可解釋兩餐間隔時間與死亡率之間的關聯(lián)。此外,胃腸排空通常需要4~5小時。如果兩餐間隔時間太短,上一餐還沒完全消化,下一餐又來了,胃腸始終在不間斷地消化食物,易發(fā)生消化不良,甚至胃潰瘍、胃糜爛等問題。
一日兩餐,類似于限時進食法,屬于間歇性斷食的一種。研究主要作者、田納西大學健康科學中心預防醫(yī)學助理教授孫陽波(音譯)博士說:“間歇性斷食被廣泛認定為減重、保持代謝健康和預防疾病的方案,但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每天至少吃三頓飯以及兩餐間隔時間大于4.5小時仍是十分重要的。”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提煉的“膳食平衡準則”中,較2016版新增了“規(guī)律進餐,足量飲水”這一項,可見規(guī)律進餐的重要性。一般情況下,建議早餐在6:30~8:30,午餐以11:30~13:30為宜,晚餐宜在18:00~20:00之間,且用餐的時間最好不少于20分鐘。
金暉建議,兩餐間隔以5~6小時為宜。米、面等碳水化合物的消化時間較短,蛋白質(zhì)、脂肪等所需消化時間較長,所以每餐的飲食結構也會影響用餐時間。比如不少國人早餐只吃一碗稀飯、一個包子,碳水多、蛋白質(zhì)少,餓得也快,自然會縮短與下一餐的時間間隔。
作為三餐的開頭,早餐是最重要的。金暉提醒,牛奶、雞蛋等富含蛋白質(zhì)的食物是早餐的必備,在此基礎上可添加紅薯等雜糧,再搭配些蔬果;午餐必須要有一份肉(約一巴掌大),再吃一盤蔬菜、一拳頭大的主食;晚餐的確要吃少,如今不少人的晚餐時間都在19:00后,甚至更晚,且餐后運動量少,需適當控制主食的量。如果在兩餐之間餓了,也不必一味忍耐,可在不增加全天總熱量攝入的基礎上,喝杯無糖酸奶、吃點水果或一小把堅果墊墊肚子,只要不影響正常三餐就可以。
相關文章 瀏覽更多相關文章>>
- [事件]碳水吃好 人不易老05-21
- [事件]三四十歲就要降壞膽固醇05-21
- [事件]性格好其實是腦子好05-21
- [事件]老人警惕過度付出05-20
- [事件]低齡老人兩頭難05-20
- [事件]有種幸福叫“一起吃飯”05-20
- [事件]突發(fā)腦梗三大治療要跟上05-19
- [事件]中國古代用針治白內(nèi)障05-19
最新文章
- [事件]碳水吃好 人不易老05-21
- [事件]三四十歲就要降壞膽固醇05-21
- [事件]性格好其實是腦子好05-21
- [事件]老人警惕過度付出05-20
- [事件]低齡老人兩頭難05-20
- [事件]有種幸福叫“一起吃飯”05-20
- [書評]徐說內(nèi)經(jīng)素問32刺熱之五臟...05-19
- [事件]突發(fā)腦梗三大治療要跟上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