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類: |
全部文章 |
原創(chuàng) |
網(wǎng)評 |
視頻 |
行業(yè)新聞 |
投票調查 |
網(wǎng)友原創(chuàng) |
養(yǎng)生名人 |
有什么別有病
- 關于開展上門經(jīng)絡調理服務的通知08-02
- 2018年刮痧培訓安排03-09
- 別有病網(wǎng)高級按摩培訓安排08-02
長壽的人沒有懶的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5-5-27 00:01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大腦常思考 嘴勤多溝通 手腳動起來 長壽的人沒有懶的
“懶”曾被視為一種生活智慧,是指在繁瑣事務中抓大放小,減少不必要的操勞。但當下,不少人對“懶”的理解有了偏差,奉行“生命在于靜止”的理念,能坐就不站、能躺就不坐。山東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文獻與文化研究院教授劉更生特別提醒道:“長壽的人沒有懶的?!?br />
不少病是“懶”出來的
過去,在田間地頭,農(nóng)民彎腰耕種、揮汗收割,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節(jié)律;在工廠車間,工人操作機器、組裝零件、搬運重物,手腳經(jīng)常一刻不停;回到家后,肩挑手提、操持家務更是常態(tài)……如今,隨著播種機、收割機、自動化生產(chǎn)線等設備的迭代,勞動模式已發(fā)生深刻變革;公共交通、私家車的普及,擠占了步行、騎行的機會;智能家電也包攬了洗碗、掃地、烘干(晾曬)等瑣碎家務……生活愈加便捷,很多事無需親力親為,活動量大幅減少的同時,人們好像也變懶了。
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的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居民累計每天靜坐時間為8.8小時,輕度體力活動時間為5.7小時,中重度體力活動時間僅10.4分鐘,無論是被迫的長時間伏案,還是主動沉溺于電子世界,大多數(shù)國人一半以上的清醒時間都在坐著。劉更生接受《生命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曾經(jīng)的“筋骨之勞”已演變?yōu)椤爸讣鈩趧印?,國人的生活整體趨于靜態(tài)。在這種轉變下,“懶”不再只是一種狀態(tài),而是衍生為一種“時代病”,引發(fā)了一場關于健康的連鎖危機。
《美國心臟協(xié)會雜志》刊發(fā)的研究證實,相比于每天坐姿時間低于9.3小時者,超過11.6小時的人全因死亡風險增加57%,即便運動也難以完全消除久坐帶來的負面影響。世界衛(wèi)生組織更是指出,身體活動不足已成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險因子,僅次于高血壓、吸煙和高血糖。中國老年保健協(xié)會氣象醫(yī)養(yǎng)健康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高天晨表示,長期久坐少動,骨骼系統(tǒng)受到的危害首當其沖,脊柱、骨盆區(qū)域的負荷增大,顯著增加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等退行性疾病的發(fā)病風險;其次,長期鍛煉不足,全身肌肉過于松弛,力量逐漸減弱,腸胃蠕動和血液循環(huán)速度也會減慢,更易出現(xiàn)消化不良、便秘等問題;再次,機體平衡能力、穩(wěn)定性下降,跌倒和受傷風險增加;代謝變緩、能量消耗減少,易堆積脂肪引發(fā)肥胖,肥胖又是動脈粥樣硬化、“三高”等眾多慢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可以說,不少疾病皆由“懶”生。
長壽的老人都勤快
反觀長壽老人,中國老年醫(yī)學學會慢病防治與管理分會名譽會長張韜玉說,即使他們存在生活習慣、飲食上的偏好和差異,但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勤快。這份勤快并非單純的身體忙碌或高強度運動,總結起來可概括為“四勤”。
①腿勤走,強肌固本?!队⒏裉m運動醫(yī)學雜志》刊發(fā)的一項研究顯示,40歲后,日?;顒恿繕O少的人群,每日步行時長增加至111.2分鐘,整體壽命有望延長近10.9年。張韜玉表示,肌肉有“生命發(fā)動機”的稱號,是能量消耗主戰(zhàn)場、關節(jié)骨骼穩(wěn)定器,堪稱機體的“第二心臟”,遵循“用進廢退”的原則。步行,尤其是快走,可調動全身體積最大、力量最足的下肢肌群??梢哉f,只要邁開雙腿就能激活下肢肌群,如果步幅大、速度快、踮起腳尖,對肌肉的刺激更強烈,不僅能加大能量消耗,避免肥胖,還可以促進遠端血液回流至心臟。
②手勤練,健腦釋壓。美國梅奧醫(yī)學中心曾發(fā)現(xiàn),從事手工等活動的70歲以上老年人患輕度認知障礙、癡呆癥的風險更低。張韜玉表示,常說“十指連心”,更確切的是“十指連腦”,無論是書寫、編織、折紙等精細動作,還是拉彈力帶等抗阻訓練,都能刺激大腦皮層,提高神經(jīng)的敏感度和控制力,使大腦更靈活,而且“腦靈手更巧”。國際期刊《生命》雜志曾發(fā)表的綜述發(fā)現(xiàn),手寫可激活廣泛神經(jīng)回路,刺激內啡肽分泌,從而緩解壓力,產(chǎn)生幸福感。
③嘴勤張,啟智養(yǎng)胃。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的一項研究顯示,每天都參加社交活動的老人更長壽,全因死亡率可降低約10%,總體生存時間也更長。張韜玉介紹,常社交可增加交流頻率,不僅能活絡面部肌肉,期間的傾聽和表達還可提升大腦理解、傳遞信息的能力,使思維更敏捷、語言更流暢,進一步促進社會關系的建立和維護。高天晨補充道,“嘴勤張”體現(xiàn)在飲食中,主要是“細嚼慢咽”,保證牙齒充分研磨食物,從而激活唾液淀粉酶,率先將食物消化、潤滑,并給胃腸足夠的反應時間,可減輕消化系統(tǒng)的負擔。
④腦勤思,怡情抗衰。《中國老年健康和家庭幸福影響因素跟蹤調查》顯示,保持好奇心,多接觸新鮮事物是百歲老人的顯著特征之一。大腦是機體的“總指揮官”,不用就會“生銹”,思考是保持大腦活力的“體操”。在劉更生看來,人到老年,勤思考并不是要去鉆研難題,關鍵是保持好奇心、保持學習,比如堅持閱讀、學習新樂器和新知識等,尤需避免長時間刷無需“過腦”的短視頻。研究發(fā)現(xiàn),沉迷短視頻可能改變大腦結構,使注意力不集中、大腦處理速度變慢,還會影響情緒調節(jié)能力,增加抑郁、焦慮風險。
少靜多動有策略
中醫(yī)強調“形勞而不?!钡倪\動觀,“少動少耗”是長壽之道。但劉更生說,這里的“少動”不是消極的靜止,而是講究尊重身體的節(jié)奏、適度活動,不盲目挑戰(zhàn)極限。然而在快節(jié)奏生活中,不少人因“沒時間”“太累”等原因,難以邁出第一步。專家們建議,打破這一困境,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日?;顒铀槠?/strong>。建議每周進行5次3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騎自行車),結合每周2~3次抗阻訓練(如深蹲、彈力帶訓練、提踵),每次20~30分鐘。比起專門抽出一大塊時間運動,化整為零的鍛煉相對簡單,容易讓人付諸行動。比如,20層以內的上樓不坐電梯,選擇爬樓梯;飯后散步10~20分鐘;每坐30分鐘就起身活動1分鐘(如靠墻靜蹲、提踵);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提前1~2站下車,步行前往目的地。
運動強度遞進化。平時鮮少運動的人,如果一開始就進行高強度運動,不僅受傷風險高,還容易讓人產(chǎn)生抵觸心理。建議從散步這一簡單項目先養(yǎng)成習慣,然后循序漸進地增加速度、步幅、時長;而且隨著機體逐漸適應,可能會自發(fā)想要提高強度,開始嘗試慢跑、騎行、力量訓練等。需注意的是,老年人的體力有所衰減,更適合太極拳、八段錦等相對柔和的運動。
場景形式社群化。參加羽毛球、乒乓球俱樂部,或組建健身群等,不僅能鍛煉身體,還可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相互鼓勵、彼此監(jiān)督中,更能讓人長期堅持下去。除了結伴運動外,“手工社交”這類非言語協(xié)作,可避開社交焦慮的常見觸發(fā)點,雖然互不打擾,但彼此仍在相互陪伴。
劉更生提醒,“靜過則廢,動過則損”,勤快也不能過度。比如,有些人白天久坐,特意在晚間進行高強度運動,因與睡覺時間相隔太短,機體過于興奮,難以入睡,生物鐘被打亂,長此以往反而是對健康的損耗;也有人已經(jīng)十分疲憊、氣喘吁吁、肌肉酸痛、乏力,仍咬牙堅持,反而會增加運動損傷風險,得不償失。
受訪專家: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文獻與文化研究院教授 劉更生
中國老年醫(yī)學學會慢病防治與管理分會名譽會長 張韜玉
中國老年保健協(xié)會氣象醫(yī)養(yǎng)健康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高天晨
本報記者 鐘財芬《生命時報》 2025-05-09 第1893期 第1版

不少病是“懶”出來的
過去,在田間地頭,農(nóng)民彎腰耕種、揮汗收割,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節(jié)律;在工廠車間,工人操作機器、組裝零件、搬運重物,手腳經(jīng)常一刻不停;回到家后,肩挑手提、操持家務更是常態(tài)……如今,隨著播種機、收割機、自動化生產(chǎn)線等設備的迭代,勞動模式已發(fā)生深刻變革;公共交通、私家車的普及,擠占了步行、騎行的機會;智能家電也包攬了洗碗、掃地、烘干(晾曬)等瑣碎家務……生活愈加便捷,很多事無需親力親為,活動量大幅減少的同時,人們好像也變懶了。
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的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居民累計每天靜坐時間為8.8小時,輕度體力活動時間為5.7小時,中重度體力活動時間僅10.4分鐘,無論是被迫的長時間伏案,還是主動沉溺于電子世界,大多數(shù)國人一半以上的清醒時間都在坐著。劉更生接受《生命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曾經(jīng)的“筋骨之勞”已演變?yōu)椤爸讣鈩趧印?,國人的生活整體趨于靜態(tài)。在這種轉變下,“懶”不再只是一種狀態(tài),而是衍生為一種“時代病”,引發(fā)了一場關于健康的連鎖危機。
《美國心臟協(xié)會雜志》刊發(fā)的研究證實,相比于每天坐姿時間低于9.3小時者,超過11.6小時的人全因死亡風險增加57%,即便運動也難以完全消除久坐帶來的負面影響。世界衛(wèi)生組織更是指出,身體活動不足已成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險因子,僅次于高血壓、吸煙和高血糖。中國老年保健協(xié)會氣象醫(yī)養(yǎng)健康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高天晨表示,長期久坐少動,骨骼系統(tǒng)受到的危害首當其沖,脊柱、骨盆區(qū)域的負荷增大,顯著增加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等退行性疾病的發(fā)病風險;其次,長期鍛煉不足,全身肌肉過于松弛,力量逐漸減弱,腸胃蠕動和血液循環(huán)速度也會減慢,更易出現(xiàn)消化不良、便秘等問題;再次,機體平衡能力、穩(wěn)定性下降,跌倒和受傷風險增加;代謝變緩、能量消耗減少,易堆積脂肪引發(fā)肥胖,肥胖又是動脈粥樣硬化、“三高”等眾多慢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可以說,不少疾病皆由“懶”生。
長壽的老人都勤快
反觀長壽老人,中國老年醫(yī)學學會慢病防治與管理分會名譽會長張韜玉說,即使他們存在生活習慣、飲食上的偏好和差異,但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勤快。這份勤快并非單純的身體忙碌或高強度運動,總結起來可概括為“四勤”。
①腿勤走,強肌固本?!队⒏裉m運動醫(yī)學雜志》刊發(fā)的一項研究顯示,40歲后,日?;顒恿繕O少的人群,每日步行時長增加至111.2分鐘,整體壽命有望延長近10.9年。張韜玉表示,肌肉有“生命發(fā)動機”的稱號,是能量消耗主戰(zhàn)場、關節(jié)骨骼穩(wěn)定器,堪稱機體的“第二心臟”,遵循“用進廢退”的原則。步行,尤其是快走,可調動全身體積最大、力量最足的下肢肌群??梢哉f,只要邁開雙腿就能激活下肢肌群,如果步幅大、速度快、踮起腳尖,對肌肉的刺激更強烈,不僅能加大能量消耗,避免肥胖,還可以促進遠端血液回流至心臟。
②手勤練,健腦釋壓。美國梅奧醫(yī)學中心曾發(fā)現(xiàn),從事手工等活動的70歲以上老年人患輕度認知障礙、癡呆癥的風險更低。張韜玉表示,常說“十指連心”,更確切的是“十指連腦”,無論是書寫、編織、折紙等精細動作,還是拉彈力帶等抗阻訓練,都能刺激大腦皮層,提高神經(jīng)的敏感度和控制力,使大腦更靈活,而且“腦靈手更巧”。國際期刊《生命》雜志曾發(fā)表的綜述發(fā)現(xiàn),手寫可激活廣泛神經(jīng)回路,刺激內啡肽分泌,從而緩解壓力,產(chǎn)生幸福感。
③嘴勤張,啟智養(yǎng)胃。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的一項研究顯示,每天都參加社交活動的老人更長壽,全因死亡率可降低約10%,總體生存時間也更長。張韜玉介紹,常社交可增加交流頻率,不僅能活絡面部肌肉,期間的傾聽和表達還可提升大腦理解、傳遞信息的能力,使思維更敏捷、語言更流暢,進一步促進社會關系的建立和維護。高天晨補充道,“嘴勤張”體現(xiàn)在飲食中,主要是“細嚼慢咽”,保證牙齒充分研磨食物,從而激活唾液淀粉酶,率先將食物消化、潤滑,并給胃腸足夠的反應時間,可減輕消化系統(tǒng)的負擔。
④腦勤思,怡情抗衰。《中國老年健康和家庭幸福影響因素跟蹤調查》顯示,保持好奇心,多接觸新鮮事物是百歲老人的顯著特征之一。大腦是機體的“總指揮官”,不用就會“生銹”,思考是保持大腦活力的“體操”。在劉更生看來,人到老年,勤思考并不是要去鉆研難題,關鍵是保持好奇心、保持學習,比如堅持閱讀、學習新樂器和新知識等,尤需避免長時間刷無需“過腦”的短視頻。研究發(fā)現(xiàn),沉迷短視頻可能改變大腦結構,使注意力不集中、大腦處理速度變慢,還會影響情緒調節(jié)能力,增加抑郁、焦慮風險。
少靜多動有策略
中醫(yī)強調“形勞而不?!钡倪\動觀,“少動少耗”是長壽之道。但劉更生說,這里的“少動”不是消極的靜止,而是講究尊重身體的節(jié)奏、適度活動,不盲目挑戰(zhàn)極限。然而在快節(jié)奏生活中,不少人因“沒時間”“太累”等原因,難以邁出第一步。專家們建議,打破這一困境,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日?;顒铀槠?/strong>。建議每周進行5次3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騎自行車),結合每周2~3次抗阻訓練(如深蹲、彈力帶訓練、提踵),每次20~30分鐘。比起專門抽出一大塊時間運動,化整為零的鍛煉相對簡單,容易讓人付諸行動。比如,20層以內的上樓不坐電梯,選擇爬樓梯;飯后散步10~20分鐘;每坐30分鐘就起身活動1分鐘(如靠墻靜蹲、提踵);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提前1~2站下車,步行前往目的地。
運動強度遞進化。平時鮮少運動的人,如果一開始就進行高強度運動,不僅受傷風險高,還容易讓人產(chǎn)生抵觸心理。建議從散步這一簡單項目先養(yǎng)成習慣,然后循序漸進地增加速度、步幅、時長;而且隨著機體逐漸適應,可能會自發(fā)想要提高強度,開始嘗試慢跑、騎行、力量訓練等。需注意的是,老年人的體力有所衰減,更適合太極拳、八段錦等相對柔和的運動。
場景形式社群化。參加羽毛球、乒乓球俱樂部,或組建健身群等,不僅能鍛煉身體,還可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相互鼓勵、彼此監(jiān)督中,更能讓人長期堅持下去。除了結伴運動外,“手工社交”這類非言語協(xié)作,可避開社交焦慮的常見觸發(fā)點,雖然互不打擾,但彼此仍在相互陪伴。
劉更生提醒,“靜過則廢,動過則損”,勤快也不能過度。比如,有些人白天久坐,特意在晚間進行高強度運動,因與睡覺時間相隔太短,機體過于興奮,難以入睡,生物鐘被打亂,長此以往反而是對健康的損耗;也有人已經(jīng)十分疲憊、氣喘吁吁、肌肉酸痛、乏力,仍咬牙堅持,反而會增加運動損傷風險,得不償失。
有關【長壽】的相關文章和視頻
相關文章 瀏覽更多相關文章>>
- [事件]抓住心肌缺血的微弱信號07-14
- [事件]幸福感是最好的“護心方”07-14
- [事件]一彎腰就痛暗示6種病07-14
- [事件]關系好當面催債07-13
- [事件]聽音樂養(yǎng)生,功效幾何?07-13
- [事件]高溫來襲 心血管如何“消暑...07-13
- [事件]柑橘為什么越來越好吃07-12
- [事件]餐廳送餐機器人撞傷孩子誰擔...07-12
最新文章
- [書評]徐說內經(jīng)素問40腹中論之上...07-14
- [事件]抓住心肌缺血的微弱信號07-14
- [事件]幸福感是最好的“護心方”07-14
- [事件]一彎腰就痛暗示6種病07-14
- [事件]關系好當面催債07-13
- [事件]聽音樂養(yǎng)生,功效幾何?07-13
- [事件]高溫來襲 心血管如何“消暑...07-13
- [事件]柑橘為什么越來越好吃07-12